壁虎手套多少钱(可穿戴设备不实用)
“伪需求”、“智商税”……可穿戴产品被人所诟病,由来己久。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产品自问世以来,便一直饱受争议。近日,可穿戴圈子传出一则小道消息:昔日的可穿戴巨头Fitbit正在与投资银行接触,探讨出售公司的可能性。2015年刚刚去纽交所敲完钟,时隔四年之后,竟传出要“卖身”的消息,Fitbit真可谓是“大起大落”。
事实上,除了手表手环这些市面常见的产品以外,在很多专业的细分领域,也都有可穿戴设备的身影。这些专业级的可穿戴产品都是基于某种特定需求设计,功能明确,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内,展示出了独特的产品价值和巨大的使用前景。
1、医疗健康
2019南京创新周展出了一款“裸眼3D”胸腔镜显示系统,让医生在手术时无需佩戴眼镜,“裸眼”就能完成胸腔镜手术。
3D高清视频技术在几年前就已经应用于胸腔镜手术,医生佩戴辅助3D眼镜,就能在3D电视上看到立体效果的手术画面。由于光线经过胸腔镜的偏光镜后,亮度会衰减50%,因此,医生佩戴3D眼镜看到的视野偏暗,而一台胸腔镜手术往往会持续四五个小时,极易造成视觉疲劳,增加医生判断风险。
而这套“裸眼3D”胸腔镜显示系统,使医生无须佩戴3D眼镜即可进行胸腔镜手术,免去了水蒸气使镜片模糊、长时间佩戴眼镜给鼻子耳朵带来的压迫感、术中晕眩感等多种佩戴3D眼镜造成的不适,使整个胸腔镜手术更加容易,增进了医生操作的精准度。
此外,可穿戴设备紧密贴合人体,能够连续采集个人健康数据,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检测手段,能够获取更大规模、更全面、更长时的用户体征数据,这一特点,也使可穿戴产品在医疗健康领域具备独特的应用价值。
比如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通过对心率、心音、胸壁搏动等信号的监测判断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的心脏状况,及时预警;对老年人作息时间、脉搏、活动量等数据的长期监测也能够预防一些意外和风险。
2、军事领域
大众对于可穿戴产品最早的认知来自于不少电影里展示的“秘密武器”,比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电影。
现实当中,可穿戴设备在军事领域也备受青睐。尤其在未来战争朝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大背景下,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很有可能使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比如,美国知名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步兵研发的人体负重外骨骼,能够有效提升士兵的负重行动能力。
整个系统由钛合金制成的机械腿、驱动装置、控制计算机及背部的负重部分、散热单元等部分组成,系统采用液压驱动,总重32千克,穿戴以后,可完成直立行进、下蹲和匍匐等动作,士兵穿戴之后能背负90千克重物、以16千米/小时的速度快速行进。
此外,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经在测试另一款名为“勇士织衣”的智能作战服,不同于上述人体负重外骨骼,“勇士织衣”更加轻便灵活。
其内部有各种微型传感器、功能结构件、小型化功能模块,能够使负重智能分布于士兵全身,以减小作用力。同时,该作战服还能根据人体动作自动变硬或松弛,以减轻穿戴者长时间负重行走引起的肌肉和骨骼损伤,增强人体机能。
3、体育竞技
可穿戴产品在体育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许多俱乐部都为自己的运动员引入了可穿戴设备。2015年亚洲杯期间,中国足球运动员郑智的一张“内衣”照片成为新闻焦点。
这件带着GPSPORT Logo的内衣,是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为专业运动员设计的可穿戴设备,衣服内集成了各种传感器:心率带、GPS接收器、多轴加速器和陀螺仪,同时,在不远处的运动场边还设有接收天线和计算机。
GPSPORT内衣能够收集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位置、速度、距离、加速度、心率、冲击负荷、反应时间、耐力和疲劳负荷等各项参数,通过计算机的分析比对,帮助教练了解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现场做战术分析和决策。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还能让运动员在赛后做针对性的康复分析和体能分析,减少伤病,延长职业生涯。
4、建筑业
安全帽和护目镜这一对建筑工地的经典劳保用品组合,在可穿戴技术的加持下,也成为了施工现场的“新物种”。微软的合作伙伴Trimble将微软此前发布的AR眼镜HoloLens与安全帽结合在一起,推出了专业级的工程施工辅助产品——HoloLens安全帽。
HoloLens安全帽可帮助工程人员在施工现场按照1:1的比例精确对齐全息数据,直观简便地把握工程质量,同时不必担心安全问题。该产品已获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批准。在未来,有望将建筑施工等工程类工作从2D的图纸、显示屏解放到3D的增强现实世界中。
5、工业生产
HoloLens安全帽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比对工程信息,而现代汽车集团则为一线作业的工人设计了背心式的可穿戴外骨骼工业机器人。
该产品能够减轻作业时人体承受的压力,当使用者将手臂抬过头顶进行工作时,工业机器人可为使用者增加60公斤的负重,以缓解工人颈部和背部的压力,帮助工人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有效预防伤害。
蜂鸟观点
可穿戴设备在最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消费级产品,一度掀起了一股行业热潮。虽然出现了“销量下滑”“用户流失”等负面消息,但可穿戴设备因其和人体紧密接触的特性,依然具备独特的产品价值。
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专业级的可穿戴设备在很多场景下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在这些领域,可穿戴设备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不断改善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
而对手表、手环等消费级可穿戴产品来说,被质疑是“伪需求”的原因,在于其很多功能和智能手机重复,所提供的人体监测数据又不具备专业性。因此,消费级可穿戴产品在作为装饰品之外,可以进一步发掘某些用户刚需,比如提供具有医疗价值的健康监测、老人儿童的防走失提醒等。
将自身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品功能,才是整个可穿戴行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